03 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来源:编辑:2016-04-12

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为抢抓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12.5米深水航道“十二五”末通达至南京的机遇,建设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打造中国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特制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一、指导思想

  以资源整合为导向,以功能拓展为重点,以政策引导为支撑,以区港联动为抓手,规划引领、资源整合、提升功能、转型升级、拓展服务,推动港口、物流、产业、园区、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打造立足南京、面向亚太、辐射中西部、服务长江流域,航运物流要素聚集、航运物流服务完善、航运物流市场繁荣、江海转运功能突出、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初步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优良的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港口货物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50万标箱,水路货运量2亿吨,全市物流业增加值700亿元。

  表1南京长江航物流中心规划目标一览表

年    份 

2014年实绩 

2017年计划 

航运物流量 

港口吞吐量 

亿吨 

2.2 

2.5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箱 

276 

350 

铁水联运量 

万吨 

793 

1000 

水路货运量 

亿吨 

1.5 

2 

航运发展 

港口集装箱航线数 

 

77 

83 

1.近洋航线 

 

5 

6 

2.内贸直达航线 

 

32 

34 

3.江海直达外贸内支线 

 

22 

23 

4.到南京中转航线 

 

18 

20 

集装箱航线月航班数 

 

697 

800 

船舶拥有量(净载重量) 

万吨 

1039 

1400 

物流产业 

物流业增加值 

亿元 

580 

700 

  三、主要任务

  按照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两区三节点”的总体布局,依托长江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口,重点发展长江航运物流,加快推进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及西坝、七坝、滨江三大航运物流枢纽节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29亿元,2015—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175亿元,打造现代化国际一流海港、便捷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完善的交易集散分销配送体系、高效的航运服务支撑体系。

  (一)打造便捷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

  在构建“两环两横十二射”高速公路骨架层、“一环八横十八射”普通干线公路支撑层、“一环十五线”铁路网、“三横一纵”骨干航道网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港口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综合体系建设,在龙潭、西坝、铜井、七坝构建公铁水(管)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枢纽体系,推进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内河航道的建设,2015—2017年计划投资63亿元。

  1.疏港公路项目。重点续建和新建八条港口集疏运公路,总长约94公里,计划投资53亿元。新开工建设5条疏港公路,其中:龙潭港区2条,西坝港区1条,七坝港区1条,板桥港区1条,分别为:龙潭港区312国道/338省道改扩建工程(15公里),龙潭港区346国道改扩建(17公里),西坝港区横向疏港公路(宁连—江北沿江连接线工程13公里),七坝港区跨石碛河延伸道路(1公里),板桥港区沿江疏港公路(338省道滨江大道雨花台区段改扩建工程8公里)。续建3条疏港公路,其中:铜井港区1条,七坝港区2条,分别为:铜井港区横向疏港公路(338省道滨江公路18公里),七坝港区横向疏港公路(浦口356省道沿江疏港公路15公里),七坝港区纵向疏港公路(7公里)。

  2.疏港铁路项目。开工建设1条疏港铁路及1座铁路货场,计划投资4亿元,分别为:开工建设西坝港区铁路支线项目(6公里华信石化危化品专用线)和尧化门综合货场(含集装箱中转)。推进宁芜铁路相关前期工作并启动建设。争取铁路总公司支持将宁合铁路三、四线纳入国家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开展龙潭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江宁镇综合货场和扩建西坝港区及南京化工园区铁路专用线项目前期工作。

  3.内河航道项目。重点实施139公里内河航道建设,计划投资6亿元。分别为:新开工建设秦淮河航道整治工程(78公里四级航道),续建并完成芜申线南京段航道整治工程(61公里三级航道)。开展水阳江和滁河(含马汊河、驷马山)提档升级研究,启动前期工作。

  (二)打造江海转运主枢纽港

  适应航道深水化及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推进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口建设,推进枢纽型、物流型、集约型、绿色型、智慧型和平安型等“六型港口”,加快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煤炭、矿石、原油及液体化工品、滚装汽车等专业化泊位建设,基本建成龙潭、西坝两大核心港区,开工建设七坝港区。2015—2017年计划投资35亿元,新开工建设11个码头项目、续建4个码头项目,新增27个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2个,新增年通过能力3100万吨。

  1.港口码头项目。重点推进公用码头建设,新开工建设11个码头项目,分别为:龙潭,七期通用泊位码头、汽车滚装码头;西坝,四期、八期液体化工码头;七坝,多用途、钢铁、远锦、宏波、长城件杂码头;大厂,扬子石化化学品码头;仪征,610—611#码头改造。续建并建成4个码头项目,分别为:西坝,五期通用散货码头、通江集二期液体化工码头;大厂,扬子巴斯夫液体化工码头、马渡南京港机重工制造基地码头。

  2.港口支持系统项目。加快龙潭综合执法基地、公用锚地等支持系统建设。优化港口锚地管理方式,以锚位为管理单元,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现代通讯手段,提高现有锚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打造完善的交易集散分销配送体系

  充分发挥港口节点枢纽能力,重点建设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江北化工物流园、滨江钢铁物流园,谋划七坝金属建材物流园区定位及功能。以临港物流园区、物流配送和分拨中心为依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为主体,打造形成专业物资交易和集散基地,促进专业物流与专业产品交易市场一体化发展。2015—2017年计划投资55亿元建设物流园区、公用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其中,新开工建设7个、续建7个物流园区项目。

  1.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2015—2017年计划投资27亿元。新开工建设4个物流项目,分别为:苏商保税物流、ENBRIGHT保税物流、联迅物流、物流配套设施建设;续建并建成4个物流项目,分别为:普洛斯综合物流园、维龙物流中心、太古冷链物流中心、安宏基物流中心。

  2.南京江北化工物流园。2015—2017年计划投资25亿元。新开工2个物流项目,分别为:多式联运化工物流港和南京昆仑燃气LNG储罐工程;续建并建成2个物流项目,分别为:成品油管及配套油库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3.滨江钢铁物流园。2015—2017年计划投资3亿元。新开工建设1个物流项目(远锦港口物流),续建1个物流项目(中储港口物流)。

  (四)打造高效的航运服务支撑体系

  结合南京下关2.36平方公里的滨江商务区开发,建设航运管理机构、航运企业总部、航运商务配套、航运研发创意等四个功能片区,打造长江流域重要的口岸服务、航运总部经济、航运物流综合服务、航运物流交易和航运人才交流等五大中心。建设南京航运交易所,并努力打造成为省级航运交易所,重点推进“一平台两中心四市场六服务”,提供口岸报关、航运信息、船舶交易、货运交易、航运人才和航运金融等六大服务,成为企业总部集聚、配套服务完善、政府服务集中的现代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2015—2017年计划投资22亿元,新开工建设2个项目,续建1个项目。

  1.建设南京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2015—2017年计划投资21亿元。新建并建成南京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二期(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续建南京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一期(1150米、4100米楼宇,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2.建设智慧港口项目。2015—2017年计划投资1亿元,建立南京“智慧港口”,以港口信息化为基础,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通过设备全面感知、信息互通共享、系统互相融合,打造作业自动化、业务便捷化、决策智能化、服务人性化的集电子口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港口航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为信息共享交换的枢纽、数据分析处理的中心、港口物流信息服务的窗口、综合集成应用的平台、辅助决策支持的工具,并纳入“智慧南京”。

  3.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以集中通关服务、优化流程、规范市场、方便交易为目标,围绕航运物流形成的产业,重点培育口岸、交易、金融、信息、人才、法律、船舶等航运物流服务。依托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和南京综合保税区(龙潭片区),建立约5000平方米的航运服务中心。先期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紫金(新港)科创园内国际企业研发中心楼宇建设5000平方米的一门式服务大厅和办公场所,引进海关、国检、边防、海事等业务办理窗口入驻,提供“便捷、高效”的“一门式”通关服务。引进港航、工商、税务等政府管理部门办理窗口入驻,提供“依法、务实”的“一站式”政务服务。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水路运输、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船舶管理、邮轮游艇、海轮综合服务等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产业。

  4.加快航运总部经济集聚。提升南京在航运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对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大力吸引航运企业总部或者地区性总部入驻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打造航运总部经济中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业细分和经营灵活的优势,鼓励其在航运物流市场发展壮大。培育第三方物流,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发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跨区域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四、推进重点

  (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功能。结合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12.5米深水航道开通、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及我市工业布局调整实施方案等新形势、新要求,修编《南京港总体规划》;编制南京港口、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消除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注重新、老港区与主要干线公路之间的交通衔接,确保人和货快速、便捷、低成本地进出。稳步推进港口码头能力建设,依据规划加快推进龙潭、西坝、铜井、七坝等公用新港区专业化码头建设,基本建成龙潭、西坝两大核心港区。以港口为节点,加快构建公铁水无缝衔接的港口综合集疏运体系建设。开工建设龙潭港集疏运快速通道等疏港公路,推进港口公铁水、江海河多式联运场站建设。推进宁芜铁路相关前期工作并启动建设。争取铁路总公司支持将宁合铁路三、四线纳入国家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开展龙潭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江宁镇综合货场和扩建西坝港区及南京化工园区铁路专用线项目前期工作。

  (二)打造航运物流市场。以市场为主导,建立多功能专业市场体系,着力发展以钢铁、化工等特色的大宗货类交易市场、航运物流金融市场、航运中介服务市场、航运文化市场、邮轮旅游市场为主的市场群,着力推动江北化工品交易市场、滨江钢铁物流园钢材交易市场的建设。建立航运物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航运物流市场管理,培育航运物流市场主体。鼓励港航物流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增值物流供应链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发展港口物流、推动港口企业整合资源,大力发展集装箱、商品汽车、粮食、液体化工等专业物流及冷链、LNG、危险品等特色物流。培育第三方物流,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发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跨区域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三)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开辟近洋国际航线和台湾航线,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品牌和国际特色物流。依托下关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通过制定和实施激励性政策措施,吸引国际上的区域性航运物流龙头企业和国际大型航运物流企业或其分支机构落户下关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拓展近洋国际航线,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密日、韩航线、开辟台湾、新加坡、东南亚等航线。拓展长江内支线中转服务,加强与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市港口的合作,拓展长江支线中转服务,打造长江集装箱集并分拨中心。建设连接龙潭港区与综合保税区的专用通道,促进区港联动并向保税港区发展。启动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申报。

  (四)培育港航产业集群。重点依托大型公用码头,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产业。推进低碳环保、绿色平安、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南京港集团、长航油运、江苏远洋、南京远洋等骨干港口航运企业规模发展,促进中外运、中海、外代等船货代理公司提高市场集中度和服务水平。促进沿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吸引长江流域经济要素向南京集聚。以航运物流产业为支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产业运作模式,重点培育发展航运物流产业、临港商贸产业、航运文化产业、临水型装备制造产业和传统临水型产业,促进港口、物流、园区、产业、城市“五位一体”发展。

  (五)优化港航发展环境。制定南京长江岸线管理条例。探讨新的商业模式,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南京港口集团与长江中上游、南京都市圈港口航运企业的进一步业务合作。保障航运物流中心项目资源供给,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加大集装箱发展、航运物流中心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妥善处理生态红线保护与项目建设矛盾。完善口岸功能,推进长江通关一体化,提供完备、高效、优质的电子口岸服务。整合港口和口岸资源形成合力,加强港口与海事、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全面推进港口货物“一网式”、“无纸化”通关模式,真正实现“属地申报、口岸验放”、“5+2”24小时全天候通关,切实提升口岸公共服务能力。

  五、保障措施

  坚持规划引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加快形成有利于航运物流中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将南京建设成为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一)机制保障。在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年度计划,通力合作、强化服务、统筹协调,帮助解决航运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环保等重点难点事宜。六大分指挥部要切实承担建设与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分解落实任务、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安全与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快研究港口集团自身改革和发展,组建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集团公司,将核心港区和公共码头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有效分离,赋予土地储备、开发整理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主要从事公用码头、疏港公路、疏港铁路、物流基地(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等港口航运物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

  (二)规划引领。加强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规划与各区(园区)控详规划的衔接,纳入各类的专项规划中,妥善处理生态林规划与港口规划的衔接,明确港区生态红线区域不包括南京港口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重点打造“一带两区三节点”,围绕长江航运物流发展带,全面推进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以及西坝、七坝、滨江枢纽节点建设,扎实推进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

  (三)区港联动。放大政策叠加、资源整合、功能集成及产港城联动效应,围绕长江航运物流发展带,重点打造“两区三节点”。以开发区(园区)为责任主体,将港口码头建设、港口物流建设、港口装备产业发展纳入区(园区)统一规划,统筹推进集疏运体系、港口码头、物流园区建设,统筹仓储和物流业产业发展,实施港口、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区港联动,促进港口与城市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四)政策引导。争取国家在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编制、各个领域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争取省政府出台支持鼓励南京港开辟近远洋航线、进出南京港集装箱车辆免收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通行费以及对符合单独选址和点供条件的港口、疏港公路、疏港铁路等基础设施类项目和产业、物流类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开展港口体制机制研究,加快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及物流集聚区(园区)建设,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支持老港区码头搬迁整合。

  (五)完善考评。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协调推进并保障三年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将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市绩效考核范围,各有关部门、各区(园区)政府、各分指挥部要切实承担建设与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分解落实任务、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安全与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按月汇总各分指挥部重点项目推进情况,适时组织督促检查,并对相关完成情况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