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商物流专业群建设组织架构及工作职责
电商物流专业群建设组织架构及工作职责
组织架构说明:
专业群是一种组织形态,课程是专业群内部组织的基础,相邻专业群和区域产业是专业群的外部生态。
1.建立以课程组织为基础的专业群组织机构。从相近专业资源集聚到培养模式改革,最终体现在群内专业间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与职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不同课程门类是构成专业群课程师资团队的基础。 “群主”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把握专业群发展方向、协调专业(方向)设置及课程资源、组织专业群职业领域基本工作任务课程建设是其工作的重点。
专门化方向是群内最活跃的教学组织单位,以此为基础的课程团队是专业群发展的主要力量,依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持续更新课程内涵,引导学生进入发展方向,并将其带入更高的职业发展阶段是其职责。专业群之间的资源并非完全独立,以资源联系为纽带的教学管理组织单位(分院、系)需要协调群间资源的共享,并为学生选择专业学习方向提供服务,为专业群内生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已成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还不健全,建立由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产业骨干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是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但最终必须要落脚到专业群与具体产业的对接。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由专业群和行业、骨干企业组成的协作组织是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运作的核心机构。
通过协作组织参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群课程规划等,为产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奠定基础;通过协作组织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通过协作组织建立稳定的职业训练和员工培训场所,从而较好地解决师资、场所等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建立并发挥以区域产业为纽带的专业群协作组织的作用是当前专业群建设的一大重点。
3.建立以专业群就业质量为评价重点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群建设的最终意义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就业质量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需要的结合点。当前,由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提供的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对高职教育建立专业评价机制有较高的价值。以专业就业质量数据为基础,学校可对专业群的主要指标进行连续跟踪和分析比较,从而找出区域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并对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定量和定性的研判,为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提供重要依据;以调控群内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为重点,推动群内专业的资源集聚和结构优化,促进专业群自我发展、约束和调整机制的建立。
电商物流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
电商物流专业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学校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学院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咨询的专家机构。
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组织专业群的建设、改革、发展的研究,提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
2、为制订和修改各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
3、定期开展专业群咨询研讨会,研究讨论本专业群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新发展、新动向、新课题;行业和企业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改进措施。
4、指导、协助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及推荐兼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积极开展本专业群讲座,指导、协调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逐步实现专业群建设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5、指导本专业群制订自编教材规划,负责自编教材的编审和评价工作,对教材的选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6、为本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7、指导、提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本专业群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8、对本专业群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进行立项推荐、审议和指导;按照规定程序,参与对科研成果的评审、验收和鉴定工作。
9、加强同行业、企业的联系,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建立和完善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10、审议专业群内新设专业的可行性研究、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习实训课程大纲等文件资料。
11、研究本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并探讨制定解决方案。
1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与科技开发
13、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指导。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分析、评价教学质量。反馈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14、 完成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托的其他工作。
三、工作制度
1、专业群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由秘书负责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扩大参加会议的人员范围。
2、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工作计划在主任委员主持下,由全体委员讨论制定,由各专业委员负责实施。
3、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建立与校外委员定期联系制度,并通过校外委员联系其所在的工作单位。
4、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本专业群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本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本专业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帮助。
5、校外成员可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定期来学校开设讲座、兼课,并作为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老师,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
6、校外成员可与学校联合申报、共同承担科研技改项目和产学联合开发项目,对学校承担的各类研究课题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