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校电商物流专业群课程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商业学校
电商物流专业群课程开发(建设实施)方
案
一、课程的总体思路
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择并序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按照核心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二、课程建设任务
专业名称 |
课程类别1 |
课程名称 |
学时数 |
专业群课程 |
专业平台课 |
商品学 |
80 |
专业群课程 |
专业平台课 |
办公软件应用 |
34 |
专业群课程 |
专业平台课 |
物流基础 |
85 |
专业群课程 |
专业平台课 |
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 |
85 |
专业群课程 |
专业平台课 |
客户关系管理 |
64 |
专业群课程 |
专业平台课 |
国际货运代理 |
80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物流概论 |
72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仓储管理实务★ |
85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运输实务 |
85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物流法律法规 |
85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物流信息技术★ |
85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物流地理 |
36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物流设施与设备 |
68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物流营销实务 |
68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课 |
配送中心运作管理★ |
80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实践课 |
仓储作业实训★ |
32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实践课 |
叉车作业实训 |
32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实践课 |
单证作业实训 |
32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专业选修课 |
运输作业实训 |
32 |
国际商务 |
专业课 |
商务英语听说 |
68 |
国际商务 |
专业课 |
商务英语函电 |
85 |
国际商务 |
专业课 |
外贸单证实务★ |
85 |
国际商务 |
专业课 |
国际贸易基础★ |
68 |
国际商务 |
专业课 |
国际商务模拟运作★ |
102 |
国际商务 |
专业课 |
商品经营 |
85 |
国际商务 |
专业课 |
会计基础 |
64 |
国际商务 |
专业实践课 |
进出口贸易实务 |
32 |
国际商务 |
专业实践课 |
报关报检理论与实务★ |
32 |
国际商务/电子商务 |
专业课 |
市场营销基础(电商★) |
108 |
电子商务 |
专业课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
68 |
电子商务 |
专业课 |
网络广告的设计与制作★ |
96 |
电子商务 |
专业课 |
图像处理 |
153 |
电子商务 |
专业课 |
网页制作 |
108 |
电子商务 |
专业课 |
网络营销★ |
85 |
电子商务 |
专业实践课 |
电子商务实训 |
96 |
电子商务 |
专业实践课 |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 |
32 |
电子商务 |
专业课 |
电子商务网络技术★ |
32 |
三、课程建设总体要求
1、课程设置
(1)性质与作用
a、课程体系符合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b、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2)理念与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教学内容
(1)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组织与安排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3)教材及相关资料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教学需要。
3、教学资源完备
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课程标准、电子教案、习题集、试题库、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指导书、助学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4)网络教学软件资源和硬件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构架合理,硬件环境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5、教学队伍
(1)师德、能力与水平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2)“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践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6、实践条件
(1)设备与环境
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2)建设与利用
校内外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7、教学效果
(1)专家、督导及学生评价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
(2)社会认可度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四、课程建设的内容
1、按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
2、制订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3、制定课程标准。
4、学习情景设计与载体选择。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选择。
6、教学资源建设:说课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试题库、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指导书、助学资料。
五、保障措施
1、各核心课程负责人应有合理的结构具备优良的素质,要明确具体任务,落实相关责任。
2、组织培训。参与课程建设的全体教师及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分两个层次进行,对课程负责人和部分骨干教师的培训由学校统一组织培训
3、系部成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家组,负责对各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指导。
4、规范、梳理、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理顺和完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规范。
5、抓专业带头人培养,选送年轻的有培养潜力的教师去专业院校进修。
6、充分发挥本专业优秀教师及专业带头人的优势及示范作用,以带动师资队伍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