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总结
《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11——2015)
一、指导思想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十二五”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根据国家、省、市、区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与学校《十二五》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优质师资队伍。
二、总体目标
根据《教师法》和《职业教育法》,以《十二五》期间增加专任教师数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引进和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适当、德才兼备、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创建四星级职业学校、继而创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实现提档升级和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具体目标为:
(一)师资队伍的总量与学校发展基本适应。
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办学规模,学校在校生将达到3500人以上,按师生比1∶16计算,需要专任教师约218人(不含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届时需新增教师约75人,(不计算应退休教师在内),以满足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师资需求。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
1、职称结构。至2015年,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要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每个专业至少有两名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2、学历结构。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途径,至2015年,争取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25%;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
3、年龄结构。为克服“年龄断层”,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引进中级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使35-50岁年龄段教师占50%以上。
4、专业结构。加大各专业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多渠道解决“双师型”教师偏少问题,争取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有国家级省级名教师6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青30人;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现状分析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
1、学校职业教育从零起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人数逐步增加,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至2011年初,专任教师总数14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125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35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1人,在读研究生13人;专业教师86人,其中56位教师为“双师型”专业教师。
2、学校骨干教师团队已经形成,现有省教科研中心组成员3人,市区学科带头人9人,国家级烹饪大师2人,市区优青9人,市兼职教研员3人,市首届双师型十佳教师1人,在省级技能大赛、省创意论坛获奖的教师12人。
3、初步构建了师资培训机制,推动了岗前培训、职称考试培训、学历进修、实践锻炼等工作的实施。
4、建立健全了师资队伍的年度考核制度,逐步推进学校定岗定级的改革工作;调整了学校内部分配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种福利保障体系基本构建。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校师资队伍的总体状况与我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及学校的发展规划不相适应,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总数与创建四星级的要求仍显不足。我校教师总数143人,在校学生2588人,师生比为1∶18;四星级职业学校要求在校学生3500人以上,师生比为1:16—20;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亟待充实。
2、专业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待提升;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现占65%;四星级职业学校要求为70%以上,尚有提升的必要;双师型专业教师中的“高级技师”、“技师”资格人数相对较少,亟待提升。
3、高质量高水平的拔尖人才匮乏,在省级技能大赛上有夺金牌实力的教师极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紧缺,亟待补充新鲜血液。
4、尚未形成比例恰当、优势互补、互相配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对照四星级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应占专任专业教师的20——30%的要求,尚需聘任一批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或社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四、主要措施
为了保证“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学校坚持师德建设是灵魂、业务建设是抓手、组织建设是保证、民主建设是基础、人文建设是动力,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分配制度为切入点,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在不断扩充教师队伍总量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学校创建四星级、加快发展的需要。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立校、人才兴校、强教强校、必先强师的思想。各部门要明确教师是学校第一财富和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决定学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应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学习型、科研型、双师型、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2、健全和完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科学合理、适当向教师和管理干部倾斜的内部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人事工作规程,严把教师入口关,严格教师资质,依法管理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3、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终身学习、自律自强、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继承老教师、老专家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忠诚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从而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4、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拓宽进人渠道,坚持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地引进和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要针对目前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梯队断层、高级职务教师偏少等突出问题,重点引进年富力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积极引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适当引进专业建设需要的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硕士、本科毕业生。有计划地聘任部分知名企业高层领导、工程技术专家来学校短期任教、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在引进政策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师资非常紧缺的专业,要“尽快补充数量,逐步提高质量”;对师资较缺的专业,要“结合实际,兼顾数量和质量”;对个别需要少量补充的专业,要坚持“宁缺毋滥,保证质量”。进一步优惠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来校创业。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环境,切实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5、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我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生产、工作的第一线聘请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20%—30%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专家、能工巧匠从事学校专业课、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制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根据专业变化的要求,对兼职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使这项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6、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教师培养培训的步伐,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或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切实抓好各级各类培训,确保每年有30%以上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其中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应占10%,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应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8%以上;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确保每两年顶岗实践达两个月以上;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高职称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校内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通过派出访问学者、定向委培、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或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7、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解决教学所需师资的同时,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对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或有较大潜能的优秀青年教师优先照顾他们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支持他们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争取各类教育基金,奖励完成的科研成果;促进他们迅速成长,形成特色和风格,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8、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人事制度建设,对教师的招录、评聘、考核、奖惩、进修、培训、调配、流动、绩效工资的落实等工作都要依法管理,按章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和完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按照“按需定编,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优质优酬”的原则,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政策,建立切合教师工作实际、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全新的人事分配制度。
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学校要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具体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决定、规划。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加投入,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落实人才引进和开发的经费保障,确保实现规划预定的各项目标。要以教研组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成长的园地。
10、建设一支素质优、业务精、水平高、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校各部门、广大教职工应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力争把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建设江苏教育强省、南京教育名城、鼓楼教育强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
实施《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学校在2011-2015期间坚持以“三业三争”办学思想为指导,以扩大教师队伍规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重点引进和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适当、德才兼备、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将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如下:
一、 师资建设规划管理
1、确定十二五师资建设发展目标,明确教师学校第一财富和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决定学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专任教师超过218人(不含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新增教师超过75人,师资队伍的总量与学校发展基本适应,满足了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师资需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学校要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具体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决定、规划。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加投入,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落实人才引进和开发的经费保障,确保实现规划预定的各项目标。要以教研组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层组织。
二、 管理制度建设
1、十二五期间学校健全和完善了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学校绩效考核办法》、《教师业绩考核办法》等切实可行、科学合理、适当向教师和管理干部倾斜的内部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教学名师培养方案及管理办法》、《新秀教师培养方案及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及管理办法》、《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及管理办法》等,健全人事工作规程,严把教师入口关,严格教师资质,依法管理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我校在规范教学过程、优化评价体系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了教师业务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强化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改进建立师生互评机制,通过教学日记等方式保证师生教学信息顺畅反馈交流,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对公开课、互听课等环节加强了管理,同时狠抓“五认真”教学常规的养成,做到定期检查与平时抽查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大力表彰“五认真”工作做得好的教师,把“五认真”检查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改革。
三、 师资队伍建设
1、针对目前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梯队断层、高级职务教师偏少等突出问题,重点引进年富力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至201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基本达到25%;教师本科学历达到目100%;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要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每个专业至少有两名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35-50岁年龄段中青年教师占50%以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
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生产、工作的第一线聘请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专家、能工巧匠等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20%—30%,从事学校专业课、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制定了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根据专业变化的要求,对兼职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使这项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加强了优秀团队建设与教研组建设,十二五期间以会计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龙头,继续推进优秀团队建设工程,至2015年我校已有会计、烹饪、物流三个优秀教学团队。会计教研组和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
四、 师资培训工作
1、加大了教师培养培训的经费投入,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应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8%以上。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或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切实抓好各级各类培训,确保每年有30%以上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每年参加省级以上培训达16.7%;专业教师确保每两年顶岗实践达两个月以上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派出访问学者、定向委培、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或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2、抓好骨干老师的考核和管理,包括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青、省市教研中心组成员、区“能级制”教师、校“优师”、“良师”、省市各种大赛获奖的教师、参与各级课题研究的教师、市督导专家组表扬的教师、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等教学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示范辐射作用;抓好35岁以下青年教师,加强“青蓝工程”建设,开展青年教师拜师结对活动,成立青年教师使用学习小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抓好两头带动中间,重点关注和帮扶教学能力相对较弱且整改不力的少数教师,跟踪指导,一抓到底,督促他们迅速提升教学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状态的根本转变;抓好外聘兼课老师,加强对他们的教学管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积极作用。
五、 加强师德教育
全面提高师德师风水平。建立正常的教师政治学习制度,认真做好新聘教师的岗前培训、全校教师的期始集中培训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路,不断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情操,引导教师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
六、存在的问题
1.在广大教师、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还不够全面、透彻,“学科教育”的思想还较为严重;运用职业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的自觉性还不高;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还需进一步明晰。
2.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均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总之,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会有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才会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担落在教师身上,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学校发展关键所在。
2015.12
版权所有 © 南京商业学校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嫩江路36号 | TEL:025-86655216/025-83328633 | ICP备案:苏ICP备15003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