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中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课程 《仓储管理实务》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9 查看数0

开发中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课程

《仓储管理实务》的可行性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为基本依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造就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培养。它主要是指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外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等。

方法能力:即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 方法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职业学校大多对职业业务范围内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创造大量条件充分发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情感类的教学目标,用传统的,以内容和教师为中心的显性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是很难实现的,这一点已是无庸质疑的事实。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仍广泛采用学科课程模式。该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并将它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相结合,容易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但随着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理论的发展,学科课程模式自身的不足,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它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学科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有较大差距。由于学科课程有很强的科学系统性,内容面面俱到,过于强调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中职培养的学生将是面向生产一线的,而生产过程往往对理论的要求不高,主要是能熟练操作,这样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需求就有了差异。

在我们对毕业后学生工作情况的跟踪调研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到汽修厂工作,还是要从学徒干起,而他的同学当年初中毕业后就在厂里当学徒,现在成了他的师傅,这证实了这种差距的存在。

2)学科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模式下要求学生单独学习,通常只重最后结果(考试成绩),因此职校的毕业生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有限。用人单位常常要求员工一到位就能顶岗,往往是要求班组化的工作,如在流水线工作的工人就是如此,要求有很强的责任心、协作能力,而这一点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

职高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经常因为与实习师傅、企业员工相处有问题而要求转换实习地,更有甚者,在实习过程中,因为不遵守企业的作息制度,随意上下班,甚至旷工而被企业退回,这也证明了职高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距。

3)学科课程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方法能力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模式下,由于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主要是靠教师传授,缺乏方法能力,这与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人们知识更新的要求很不相符。

近几年,由于南京经济的发展和日益重要交通枢纽地位,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物流企业越来越多,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本土物流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现阶段我国物流费用占GDP20%左右,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只占GDP8%左右,差距较大。究其原因,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关键问题之一。

正是因为这些差距的存在,要求职业教育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一线工人。由于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从事职业活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行动(活动)的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某个项目的









1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中,本身就包含了学习、决策、操作、评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在一个项目结束后,通过评价得出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然后再进行项目的升级换代,从而又开始了新的工作过程,这样的一个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没有终结点的。它包括了职业教育应有的教学内容,因此可以这样说,典型的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媒体。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是要参与到工作过程中的,所以,职业教育最理想的育人方式应该要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教学模式。

典型的工作过程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项目式课程(系统化的综合性课程)来培养人的职业能力。职业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式课程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和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2. 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3.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2 记忆效果与感受类型的关系

项目教学实质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记忆效果与感受类型的关系图的分析,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是符合人获得的知识及职业成长规律的,其具有如表1的特征。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是: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学习,教师传授知识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阶段,可以替代多数专业书籍,同样教师是教材内容的传播者,也可以被书本替代。项目式课程教学,教师先提出引导问题,学生借此学习知识,对复杂的课题进行全面理解,教师、同学帮助学生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学生能与同学分组学习进行信息交流,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是不可替代的。

1   项目式课程教学的特征











教学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项目教学在方法上的核心特性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职业教育应该开发项目式课程,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仓储与配送课程在这方面有许多自然条件要很好地进行“项目教学”。由于物流的跨行业特征使得它的活动复杂于任何一个行业,因此,在学习领域必须首先要确立学习方向和范围,南京作为主要的交通枢纽,仓储业务日趋活跃、连锁配送不断壮大,确定以仓储管理与配送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是符合南京物流市场需求和学习领域目标定位的,围绕着仓储与配送进行多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此作为物流项目课程改革的起点,获得试点经验,再进一步扩大项目课程的范围更符合事务发展规律

事实上依据项目课程的特点来看,目前仓储与配送课程所涉及的物流活动符合项目式课程的特点,既可以以单个活动环节如“拣货”,有明确的任务,有确定的成果——制作拣选单,也可以以一个较为完整的入库、在库、出库流程去训练,同时留给学生自我组织安排学习的时间、空间,有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其课程教学形式基本符合了项目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些内容往往是大量的理论阐述,少有供学生参与的项目和数据,其考核往往是由教师进行的,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无法更深地考量自我在本次学习成果,不利于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即对方法能力提高不利。另外,传统的《仓储与配送》课程具有学科型课程体系的特点,结构单一,缺乏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如案例是教师讲解的或仅仅是学生讨论的,表格是空洞的,现有的实践环节是相互独立的,物流软件的训练是脱离硬件操作的,所以,学生身在其中,但实际并没能亲身感受生产实践的整个过程,甚至不明白做出来的结果(产品)它意味着什么。

我们应该看到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课程进行项目教学,具有先天的优势,首先原有的课程只要克服其不足之处,就能成为项目式课程,如将原先的课程按仓储活动的特点进行流程化整合,将原本单一的课程实习综合化、系统化,能使学生从采购进货、验收入库、在库管理到出库配送进行全过程参与,教师从中进行指点,并且让学生能亲自参与成果及工作过程的考核,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教学课程。它综合了各章节间及与其他课程相联系的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学生要参与评价,进行汇报(仓储目标、方案、活动过程、结果分析与改进等等),因而还包括了语文知识、数学逻辑知识,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意识。再是在工作中由于通常是小组化进行的,也锻炼了学生责任心,学生与同学的协作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项目教学过程。其次,仓储与配送本身就是由许多小项目组成的工作过程,经过课程改革,我们要做的无非是一个还原过程。物流本身的职业能力结构内涵给项目教学提供了基础,可以建立起项目课程基础。

综上所述,在开发项目课程《仓储与配送》是可行的。项目课程的开发符合职业学校能力培养要求的,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本地工厂企业的实际要求,应该可以有效地解决三大差距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会给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活力。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嫩江路36号 | TEL:025-86655216/025-83328633 | ICP备案:苏ICP备15003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