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项目课程成果汇编及总结

发布时间:2016-04-19 查看数0

物流专业项目课程成果汇编及总结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围绕 职业教育目标开发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体系配套的质量评价方法,更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就此形成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课程开发要紧贴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   

  职业学校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贴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灵活的 能够获得较大效益的课程方案。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教育目标所界定的规格、 层次及其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必须坚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1.超前性原则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办教育有教育 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 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性原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 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 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3.基础性原则

  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标志,因而势必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办教育很难跟踪这种变化。与其“疲于追赶”,不如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基础性课程,如在财会专业中,加 强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强化财会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规范的训练。   

  4.实践性原则

  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 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 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5.灵活性原则

  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 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 方案,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组合出企业营销策划人员、营销管理人员和柜台营 销人员;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财经类专业都需要财税金融 知识和统计调查分析知识等。   

  思考之二:课程开发要有利于课程体系自身的发展完善   

  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四个特征

  一是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二是 以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为框架。围绕能力教学,课程势必要相对综合化,而课程 综合化既要有利于完整顺利地实现教育目标,又要与职业资格标准和接受高等职 业教育求得衔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就是说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分解和 具体化,课程体系又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框架。三是以满足共性与个性 同步发展为主体。课程设置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 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以便于评价管理为标准。课程 设置既要便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也要有利于学校微观管理的实施; 既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又能呈现较强的灵活性。   

  2.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具备三个功能

  一是“弹性适应”功能。课程设置 要改革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大量吸收与现实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新知 识、新科技;要改革过于呆板,不能灵活跟踪社会就业要求和学生求学需求的课 程结构,形成动态的具有“弹性适应”的课程体系。二是“有效利用”功能。传 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形成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甚至多余,这些 问题必须通过课程综合化加以解决。课程综合化要力求摆脱片面追求专业知识广 博和片面强调单一技能精深的现象。三是“能动实施”功能。这一能动性应体现 在三个方面:①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能动性。教师是课程的研究人员,是课程设 置的主体,也是课程实施的直接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学习,不断探索, 及时获取信息,搜集资料,确定课程开发的思路和主线;同时,在实践中注意积 累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为课程实施和完善做动态的开发工作。②课程 目标的能动性。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实现的,在师生双向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考虑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怎么学;学生是主体,即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形式,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兴趣、个 性选择学习的方法,调节达到目标的速度。因此,课程目标应突破传统的模式, 即“赶鸭子”→“填鸭子”→“考鸭子”→“板鸭子”,实现能力目标模式,即: 用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实现目标→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 去实际操作→学生具有自我生存、发展和超越的能力。③课程体系的能动性。课 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可变的组合,不同职业岗位需要设置不同课程并有机组合;同 一职业岗位需要设置多种课程并有机组合;某一课程也需要形成理论、知识、能 力有机组合。职业学校的课程要改变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 业课”三类式体系结构,可设置成集群式的四类课程体系,即“文化知识类”、 “专门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实践操作类”,实际操作类又可以按岗位 能力目标,分解成几个专门化模块。   

  思考之三:课程开发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综合体现,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组织 能力、教学技巧、责任心及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考核。因此,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就必须从完善质量评价入手。   

  1.构建完善的质量指标体系

  完善质量指标体系应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规 范与灵活兼容。教师的教学工作固有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和要求,包括根据教学目 标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实施课堂教学、布置批改作业、成绩考核与分析等, 其规范化程度是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教育观又揭示了 这些规范化要求所带来的程式化、呆板的弊端。因此,质量指标的确定,必须与 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既要体现规范化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动 性的发挥,如是否及时充实新的教学内容,是否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是否实施灵 活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二是静态与动态结合。教师从 事教学工作,首先必须达到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教材处理、课堂调控和教学设 计要合理,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流畅,教态要自然、端正,板书要工整、清 晰、系统、完整,等等。这些均表现为静态的要求,是评价工作质量不变的内容。 在现代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应该形成一些递进的动态指标,如学历职称要不断 提高,教育观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教学经验要不断总结等,这 些均作为动态的标准列入工作质量的评价范畴。三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在“应试” 教育的背景下,评价教师工作质量往往以一张试卷定论,只看得分结果。现在评 价工作质量,特别要注重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目标、什 么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结果,当然 这种结果,绝不仅仅是考分,应该是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 能力。   

  2.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机制 一是评价要量化。必须探讨和实践量化考核的 操作方式,尽可能使模糊的、弹性的项目转化为量化的指标。二是评价要交叉。

  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面很宽,层次很多,要防止用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 一时间的结论去代替或推断结果,应按统计规律的原则,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 不同阶段对每一个教师进行交叉评价,形成综合的结论。三是评价要透明。评价 标准、程序、方法、结果均应予以公开,教师有随时查对的权利,这样教师才能 自觉地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四是评价要反思,评价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 目的,就教师而言,通过评价可以看出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就教学管理而言,通 过评价可以看出哪些管理是到位的,哪些管理还有待改进和加强;就评价工作而 言,通过评价反思可以反映哪些环节、项目的评价是合理的、准确的,哪些环节、 哪些工作还需要改进,以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清凉门大街嫩江路36号 | TEL:025-86655216/025-83328633 | ICP备案:苏ICP备15003192号